作者: 侯文詠
不聽話的人, 長大一樣會有前途的--差別只是, 聽話的有聽話的前途, 不聽話的有不聽話的前途.
別擔心, 只要相信你自己, 繼續努力, 用力讓自己長大成心中想望的樣子, 一切都會很好的.
太乖的最大風險在於: 一旦主流思考錯了, 我們就再也萬劫不復了.
在以"真理"為最高標準的氛圍裡, 形成了一種視"不乖"為理所當然的科學倫理.
那些生命中做起來特別容易做好, 容易有成就感, 並且讓我們迷戀的能力和特質就是每一個人的天賦.
"熱情", "喜歡"之後一定會跟隨著"認真", 但"認真"之後不一定會有"熱情"相隨.
"認真"需要報酬的誘因, 但"迷戀"卻不需要.
該思考的重點是: "迷戀"是帶我們靠近了自己對未來的想望ㄋ, 還是遠離了?
想辦法給自己找到一種面對成功, 失敗都能夠坦然的態度.
生命只是不斷地選擇的過程, 失敗的遺憾是錯過了成功, 但成功的遺憾卻是你不知道自己到底錯過了更多的甚麼.
儘管我們追求的是"成功", 但真正刺激, 提升我們的, 卻是"失敗".
A: 我們的人生是不是完蛋了? B: 傻瓜, 我們的人生才正要開始ㄋ.
一旦信以為真越來越多, 大家看到別人都和自己一樣, 就相信這應該是真的, 因此就不再想了.
動腦筋這個機制一點也不神秘, 說穿了無非就是"自問自答"而已.
當你問問題時, "問題"的層次, 也決定了你思考的"深度".
演繹法就是: 通則->個案
歸納法就是: 個案->通則
大部分不想改變的人的做法是先扭曲事實, 然後再加以否認, 並且合理化自己不改變的行為.
人一旦少了"心甘情願"的理由, 就算是"硬逼"自己, 到最後還是會想出很多逃避的藉口來自我欺騙的.
必須事先"構想規劃"的理由: 對於時間與資源可以有更完整的掌握, 增強應變能力以及對自我的書面承諾.
有了內在的真實情感, 才有態度, 而有了態度後發揮出來了力量才能超乎預期.
從"知道"到"做到"歷經: 接受, 構想, (專注)行動到回首初衷.
快樂這樣的氣質卻是從小就必須養成.
一個童年情感受到創傷, 或者發展出憂鬱性格的人, 將來無論如何學習, 要變回快樂, 都是非常不容易的.
快樂很接近一種能量.
有好久時間, 他都沉浸在一個思維裡: 對方太過分了. 但一直掉在這個思維裡, 不但不能解決問題, 反而只會讓自己變得更沮喪.
我就這樣走著, 走著, 直到有一天, 我忽然理解了...
只要是活著, 呼吸著, 在這場人生的盛宴裡, 有什麼理由不能要開開心心的ㄋ?
讓自己先快樂起來. 用那樣的態度, 作為自己安身立命的力量.
當我們把快樂分享給別人時, 反而還因為分享越多, 自己擁有越多.
物質文明的邏輯是有問題的, 我們還得追求快樂文明的邏輯才行. 而快樂文明最精彩之處在於, 如果我們要得到更多的幸福, 唯一的方法就只有分享.
在相同的"眼界"下, 看見別人看不見的可能, 這就是"視野".
一個人求得"眼界"最重要的黃金時間, 應該就是在求學和初出社會這段時間.
你得相信, 眼前你經歷的種種, 將來多少會連結在一起.
如果兩個人, 眼界, 經驗, 資歷都不相上下, 則勝負的關鍵, 就是想像力了.
我們接觸人文時, 感受到的是對別的人生的理解, 對自己內在情感的觸動, 是一種"身同之學".
當連結發生時, 它發生一種很神奇的強大力量. 這樣的力量, 在過去主流的學習中, 要不是被忽略, 就是被當成"知識"來教導.
因為這樣的連結, 當我們看到別人的同時, 也看到了自己.
這樣的連結, 給了我們一種老靈魂般的智慧.
到了一定的年紀, 不展開探索, 冒險是不行的.
當我們具備了鳥瞰自己生命的能力時, 我們才得以逃脫我們的限制.
- Mar 10 Thu 2011 21:28
[摘要]不乖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