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不必在失去後才回億, 珍惜就是幸福!

高中以後,
我就離我的信仰, 天主教, 越來越遠了,
部分原因, 是我當時的偶像, 理查.費曼, 以理性的角度拒絕傳自上一代的信仰.
另一個原因則是, 美好的星期天上午適合睡覺或唸書, 就是不適合上教堂做禮拜, 至少我當時是這麼認為.

小時後的我, 在所有認識的親戚都是教友的環境下長大,
我這一代甚至我老哥, 表弟, 都曾當過修士,
我老哥還差一點就當神父了!
雖然在我的家族裡, 信教是大宗, 但畢竟台灣信天主教的很少,
因此除了我的姓氏之外, 教友的身分讓我在同儕中特別.
小時後教會給我的印象, 就如同那時常唱的一首歌, "快樂的天堂"!
每個禮拜結束後的道理班, 青年會,
聖誕節, 復活節,
最棒的暑期道理班連在斗六的表弟也都是每年來參加,
唱歌的, 帶活動的, 玩遊戲的神父, 修女, 大哥哥, 大姐姐,
以及被媽媽們帶來參加, 還很小的小小朋友們.
我的童年因教會而非常豐富.

時間拉到大四時的聖誕節前夕, 由於對未來的迷惘及強烈的孤單感,
我的摩托車不自覺的騎到大學路18巷, 天主教大專學生中心,
一個我來台南3年多都不曾進去過的地方,
站在門外向內張望, 看到裡面正在為聖誕節做佈置, 馬槽, 聖誕樹, 小燈泡, ...
一種熟悉的感覺瞬間浮上心頭,
或許是行為太過詭異, 被裡頭的張先生發現了,
在極度不好意思的情形下(尤其是在他知道我已經大四時), 我被邀請進去參觀.
當然, 那年的聖誕節我就在美妙的聖歌聲中度過了, 我心中各種不平的情緒, 也都被溫暖的撫平了.
之後好幾個月, 我會一個人來這做祈禱, 唸書(這裡有K書房, 相當棒!),
但我還是很少跟人做接觸, 因為我一直搞不懂,
為什麼常往教會跑的朋友們, 總是一副大愛在心的感覺,
這總讓我感覺, "很不自然".
但, 或許對他們來講, 我才是不自然吧,
一個眉頭深鎖, 對自己, 對別人都沒信心的人!

有了這次的體驗後, 我的內心告訴我, 我欠教會太多了, 將來一定要報答.

我想, "相信"本身或許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信仰的力量,
今天看了一本書, "台灣念真情", 讓我有感而發,
促使我把對信仰的種種情緒寫了下來, 雖然我早就想這麼做.
裡面提到桃園復興鄉有一位神父, 巴義慈神父,
民國五十二年奉派來台, 從二十七歲起至今已在復興鄉居住超過四十年,
除了傳教外, 他更是當地泰雅族居民的"母語老師", 著作泰雅族語教材, 研究傳統織布上的符號文字,
鼓勵原住民重視自己的母語文化, 傳承原住民本能的漁獵, 織布與手工藝等特色文化.
由於對復興鄉的犧牲與奉獻, 神父於2005年獲頒"復興鄉榮譽鄉民證"!

我想這樣的力量應是來自於信仰的中心思想, "施比受更有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kuragi03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