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必在失去後才回億, 珍惜就是幸福!
高中以後,
我就離我的信仰, 天主教, 越來越遠了,
部分原因, 是我當時的偶像, 理查.費曼, 以理性的角度拒絕傳自上一代的信仰.
另一個原因則是, 美好的星期天上午適合睡覺或唸書, 就是不適合上教堂做禮拜, 至少我當時是這麼認為.
小時後的我, 在所有認識的親戚都是教友的環境下長大,
我這一代甚至我老哥, 表弟, 都曾當過修士,
我老哥還差一點就當神父了!
雖然在我的家族裡, 信教是大宗, 但畢竟台灣信天主教的很少,
因此除了我的姓氏之外, 教友的身分讓我在同儕中特別.
小時後教會給我的印象, 就如同那時常唱的一首歌, "快樂的天堂"!
每個禮拜結束後的道理班, 青年會,
聖誕節, 復活節,
最棒的暑期道理班連在斗六的表弟也都是每年來參加,
唱歌的, 帶活動的, 玩遊戲的神父, 修女, 大哥哥, 大姐姐,
以及被媽媽們帶來參加, 還很小的小小朋友們.
我的童年因教會而非常豐富.
時間拉到大四時的聖誕節前夕, 由於對未來的迷惘及強烈的孤單感,
我的摩托車不自覺的騎到大學路18巷, 天主教大專學生中心,
一個我來台南3年多都不曾進去過的地方,
站在門外向內張望, 看到裡面正在為聖誕節做佈置, 馬槽, 聖誕樹, 小燈泡, ...
一種熟悉的感覺瞬間浮上心頭,
或許是行為太過詭異, 被裡頭的張先生發現了,
在極度不好意思的情形下(尤其是在他知道我已經大四時), 我被邀請進去參觀.
當然, 那年的聖誕節我就在美妙的聖歌聲中度過了, 我心中各種不平的情緒, 也都被溫暖的撫平了.
之後好幾個月, 我會一個人來這做祈禱, 唸書(這裡有K書房, 相當棒!),
但我還是很少跟人做接觸, 因為我一直搞不懂,
為什麼常往教會跑的朋友們, 總是一副大愛在心的感覺,
這總讓我感覺, "很不自然".
但, 或許對他們來講, 我才是不自然吧,
一個眉頭深鎖, 對自己, 對別人都沒信心的人!
有了這次的體驗後, 我的內心告訴我, 我欠教會太多了, 將來一定要報答.
我想, "相信"本身或許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信仰的力量,
今天看了一本書, "台灣念真情", 讓我有感而發,
促使我把對信仰的種種情緒寫了下來, 雖然我早就想這麼做.
裡面提到桃園復興鄉有一位神父, 巴義慈神父,
民國五十二年奉派來台, 從二十七歲起至今已在復興鄉居住超過四十年,
除了傳教外, 他更是當地泰雅族居民的"母語老師", 著作泰雅族語教材, 研究傳統織布上的符號文字,
鼓勵原住民重視自己的母語文化, 傳承原住民本能的漁獵, 織布與手工藝等特色文化.
由於對復興鄉的犧牲與奉獻, 神父於2005年獲頒"復興鄉榮譽鄉民證"!
我想這樣的力量應是來自於信仰的中心思想, "施比受更有福"!
- Jan 15 Sun 2006 04:42
我的文化 - 我的信仰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